教学成果 成果推广 发表论文 科研获奖 专利成果 产品证书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人才培养人才培养

人兽共患病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14/3/23 17:42:09 点击次数:822 

人兽共患病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根据科教兴国的需要,培养与造就从事人兽共患病学方面的科研、教学及管理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三个面向”的时代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具有坚实宽广的人兽共患病学基础理论,掌握人兽共患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有关的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相应的现代化研究手段;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实际需求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独立地从事人兽共患病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创新性成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第一外语为非英语的,必须选修英语为第二外语。
4、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研究方向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色,本专业设置以下二个研究方向,详见表1。
表1. 人兽共患病学专业博士点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一级学科名称
兽医学
学科代码
0906
二级学科名称
人兽共患病学
学科代码
090622
序号
研究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1
人兽共患病防控新技术及其基础研究
以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病原的生态特征及其与细胞互作机理,确定与微生物生理活动及致病作用相关的功能基因和蛋白质,为疾病发病机理和免疫机理提供新认识,为新药研发和疫苗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研制人兽共患病新型、快速、特异的诊断试剂盒,研制安全、高效的重要人兽共患病的新型疫苗,研发新型药物和新型消毒药物。
2
人兽共患病流行规律和防制对策研究
从分子水平和血清学的角度,开展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阐明这些疾病在人群、动物群体(包括野生动物群体)中的流行规律及其公共卫生意义,对人兽共患病进行预警预报,建立较为完善的疾病流行病学数据库和流行趋势预测模型,开展疾病的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制定与评估研究。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研究生学习年限:全日制研究生一般3年,在职研究生一般4年,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一般5年(含硕士阶段)。研究生不得提前毕业,因需可延长学习年限,最多延长至6年。研究生延期毕业,必须写出书面说明,导师签署意见并明确加强培养的具体措施,经学科同意、分管院长批准,报研究生处备案。
四、课程设置与学习要求
1、总学分及成绩要求
博士生应完成29个学分,其中课程学习27个学分,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2个学分。课程成绩60分及格。
2、课程设置与学分配置
课程编号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课程
公共课程
D1111700101/
D1111700102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思潮
54
2
考试
 
D1111700201
英语
36
2
考试
学科基础课程
D1909060001
 
疫病研究进展
36
2
考试
D1909060002
 
病原微生物研究进展
 
36
2
考试
D1909060003
 
免疫学研究进展
36
2
考试
小    计
 
 
10
 
 
 
非学位课程
必修课程
D1909060021
分子细胞生物学
 
36
2
考试
 
D1909060022
人兽共患病和食品安全
36
2
考试
选修课程
D1909060041
动物疫病实验室技术
 
54
3
考查
 
 
 
 
 
 
 
 
D1909060042
实验动物学和比较医学进展
 
36
2
考查
 
公共卫生学
 
36
2
考查
D1909060044
生物信息学
 
36
2
考查
D1909060045
英文写作
36
2
考查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36
2
考查
硕士阶段基础课程
M1909060001
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进展
54
3
考试
同等学力和跨专业入学的博士生必修
M1909060002
动物疫病研究进展
54
3
考试
M1909060003
预防兽医学实验技术
54
3
考试
小    计
 
 
17
 
 
 
必修
环节
 
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
 
2
 
考查
不少于10次
总    计
 
 
29
 
 
 
博士生必须修学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满足选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取得本专业硕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经导师同意,可免修非学位课程中的硕士阶段学科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以同等学力入学和跨学科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必须修读本专业硕士阶段的学科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
3、课程学习要求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社会、指导学习和科研工作。
(2)外语课
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写作、听说和学术交流能力。
以同等学力入学的博士生必须参加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英语统考。
(3)学科基础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课程内容一般包括:①拓宽和加深学科基础的理论课、方法课、实验课;②重要文献研读、本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的文献阅读讨论;③反映当代科学前沿或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教学可以因学科特点和课程性质而异,采用自学、听课、讨论等方式,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课程考试可以是笔试或读书报告、课程论文等,应着重考察博士生学习和运用本门课程知识的水平。
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试卷或课程论文由任课教师交学院存档。
基于科研需要,鼓励博士生跨学科选修博士生、硕士生课程;如计算学分,需经导师同意、分管院长批准。
五、培养方式与培养要求
1、实行导师负责制
以导师为主建立博士指导小组,指导小组3-4人,其中可包括—名校外知名专家。导师和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培养计划,并对学位论文研究的选题、设计和实施进行全面指导,注重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创新研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每年招收博士生,一般不超过3人。
2、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相结合
通过课程学习以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科研论文以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着重培养博士生的学术规范、优良学风、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倡和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要创造条件,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学术联系与交流,开拓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想。
3、强化学科交叉与融合
通过选修,实现一级学科(兽医学)内课程打通,并注意与医学、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其它相关学科的交叉,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4、注重社会实践
博士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结合专业特长参加校、院组组织的科技文化服务活动。
六、培养环节与考核
1、个人培养计划
博士生在第一学期结束前,应在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填写《扬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导师同意、学科负责人批准,一式两份,一份个人保存,一份学院存档。培养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如需变动,须经批准。
2、博士资格考试
博士资格考试一般在第二学期修完全部课程后进行。博士资格考试由学院会同学科指定3-5名本学科和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考试小组,并确定考试小组负责人。考试小组负责人主持考试工作,提前通知博士生考试的时间,以便其作好准备。指导该生的博士生导师可以参加考试小组,但不担任负责人。考试小组根据考试和博士生平时学习情况作出综合评定,对考生的考试写出简要评语并评定成绩,以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记载。
博士资格考试结合开题报告,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严格系统考试,考试记录及成绩由学院存档。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者,方可进行下一环节的工作。
博士资格考试不合格,由学院在1年内安排一次补考。补考仍不合格,取消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资格,予以退学,发给肄业证书;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经申请、批准,可以改做硕士学位论文。
3、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
博士生应积极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导师应督促、检查或带领、指导博士生参加校内外的专家讲学、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其中至少参加一次国内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
博士生参加学术活动后必须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整理300字以上的学术活动述评;作过学术报告后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报告登记表》,并附报告的书面材料或复印件。以上表格经导师签字后由学院研究生秘书负责收集,提交学院审核、存档,汇总情况报研究生处备案。完成《扬州大学关于建立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制度的意见》(校研[2004]14号)规定要求者,方能获得2学分,申请毕业。
七、学位论文与答辩
1、选题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向及具体研究课题。选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努力在相关研究领域作出独创性成果。选题应尽量与导师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相结合。
2、开题
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应提交书面材料,内容应包括: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课题的创新性或创造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等。
博士生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研究进度,与所在二级学科协商后自行决定,但最迟不得晚于第四学期上半学期。开题报告应在本学科或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二级学科组织考核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形成结论性书面意见,填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考核小组由5-7人组成,博士生导师的比例不低于50%,学位点负责人任组长。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论文选题,必须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考核小组。
没有通过开题报告论证者,可以继续准备,三个月后重新进行论证。
3、学位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系统性,要求文献详实、论证充分、文体规范,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导师应及时检查论文的进度,指导、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确保论文如期完成并达到预期成果。论文要求理论正确、观点鲜明、文献详实、思路清晰,文体格式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4、预答辩
博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2个月前由学科组织本专业2-3名专家对论文的学术水平进行审核,并对答辩申请人公开进行预答辩,确定如期还是延期答辩。预答辩必须专人记录,原件由学院存档。博士生应向导师和专家全面报告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听取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论文。通过预答辩者由学院汇总名单,报研究生处在校园网上进行公示,公示期3个工作日,期满无异议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5、论文评阅、答辩与学位申请
研究生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的具体要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在申请学位时,应完成《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所规定的发表科研成果的要求。
八、课程简介
1、疫病研究进展  2学分,36课时  介绍重要动物疫病近年来的流行态势和特点、有关研究工作和防制工作的进展;重要动物疫病新的防制理论和方法;国内外近期新出现的动物疫病及风险分析;重要动物疫病防制、消灭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等。使研究生明确本学科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的主攻方向等,为承担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和相关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2、病原微生物研究进展  2学分,36课时  介绍重要动物疫病病原体细菌、病毒的进化和分子流行病学;重要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及基因组学;致病机理和免疫机理;新出现的重要疫病病原体的特性;新的研究方法等。使研究生了解和掌握重要病原细菌和病毒进化的现状,结构和功能基因组学等学科前沿的研究进展情况,为建立疫病控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免疫学研究进展  2学分,36课时  介绍特异应答细胞分子机理及有关研究进展;疫苗设计的分子方法及提高疫苗保护力的新途径;免疫学有关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为研究生进行人兽共患病学的创新性研究有奠定坚实的免疫学理论基础。
4、分子细胞生物学 2学分,36课时  讲授生物细胞的分子基础,以核酸与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为重点,深入认识基因组的表达及调控,了解新的研究手段。
5、人兽共患病和食品安全 2学分,36课时  介绍重要人兽共患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特点与规律,以及建立动物及其产品安全检测和检疫检验的方法及标准。
 

版权所有:扬州大学江苏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文汇东路48号  管理登录
邮编:225009   Email:rsghb@yzu.edu.cn